新政前夜,让国人操碎了心的奶粉江湖再度暗潮涌动,一股洪荒之力在行业内部悄然崛起,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正全面袭来。
只有洋奶粉戴“紧箍咒”?
奶粉新政配套细则公布后,很多新闻报道称洋奶粉被戴上了“紧箍咒”。确实,最近央视财经《消费主张》栏目公布了其对19款知名海淘奶粉的抽检结果,42.1%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的真相,又一次把洋奶粉推到了风口浪尖。
其实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,国人对婴幼儿奶粉的关注点就全部集中在了安全性上,而忽略了配方奶粉的地域差异性和适宜性。究其原因,一是因为对国产奶粉信心大失;二是因为很多消费者对中外奶粉在配方上的差异,以及这种差异性会给宝宝带来怎样的危害还缺乏了解。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由于人种、饮食等方面的差异,不同国家的婴幼儿奶粉配方是不同的,每个国家的“国标”都是为本国宝宝量身定做的。所以洋奶粉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,如果长期食用这种不符合“国标”的奶粉,极有可能导致宝宝出现某些营养元素不足或过量,影响宝宝的成长发育。
《消费主张》栏目对海淘奶粉的专题报道,引起了全社会对奶粉配方和“国标”的重视。尤其在现阶段,最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国产奶粉,其质量安全水平已大幅提升,漂洋过海去背奶不再是妈妈们的唯一选择。随着新政的实施,国内奶粉市场必将得到进一步净化,让中国宝宝在家门口喝上放心奶的食安梦也将成为现实。
所以,“史上最严”不是噱头,它不剑指洋奶粉,也不偏袒国产品牌,而是针对整个行业、整个市场,因为新政的核心就是要让市场回归产品品质,保障国人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未来。所以,凡是在要给中国宝宝吃的奶粉,不管来自哪里,无论品牌大小,都要戴上“紧箍咒”,接受“全世界最严酷”的“考验”。
产业逆袭路在何方?
新政是婴幼儿奶粉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坎儿,也是奶粉产业逆袭的拐点。专家预计,新政实施后,将有近三分之二的奶粉配方被淘汰,四分之一的奶粉企业出局,而留下的,都是“精华”。但这一“净化”过程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。
第一,“里应外合”,以优质安全重拾消费者信心。严苛的标准和要求是净化市场的外力,而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出路,关键还在于企业内部,在于企业脚踏实地坚守、提升品质,重建行业信誉。
近几年,国家不断加大对婴幼儿乳粉的监督抽检力度,“真刀真枪”治理婴幼儿奶粉产业。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现状下,国内一些大型乳企扛起了振兴中国乳业的大旗。据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,近几年以三元、飞鹤、伊利等成熟品牌为首,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逐渐提升,口碑指数稳中有进。据了解,这些品牌在历次抽检中合格率100%,并且在奶源建设、工厂建设、工艺、科研、质检等方面与世界接轨,为国产奶粉树立了行业标杆。
第二,合力腾飞,以新“三高”推倒洋“三高”。洋奶粉的“高价格、高费用、高利润”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,另外海淘、代购奶粉的假冒伪劣、配方不适合、售后无保证等问题,更加重了国人购买洋奶粉的风险。为了不再让众多妈妈走上“千里寻奶路”,让中国宝宝放心地喝上“家门口”的奶粉,让中国乳业走上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,国内良心乳企携手开启了“高标准、高品质、高性价比”的奶粉新时代。
目前我国乳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主流品牌渐成“鼎立”之势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三元、伊利、飞鹤等中国奶业前20强企业的乳品产量和销量分别占全国的51%和54%。新政在即,伊利加速布局互联网市场,蒙牛开启国货新时代,三元在奶源、工艺、设备、科研等方面发力领跑、飞鹤打造全新“共享”平台……这些主流品牌通过正多种方式,提高国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。
“喊破嗓子,不如甩开膀子”,我国婴幼儿奶粉产业的“翻身仗”已经打响。这场持久战关乎每个国人的切身利益,让我们少一点浮躁,多一些平静和理智,迎接最后的胜利。
(责任编辑:绿萝网)